Technical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蓝景 除了鲜切蔬菜,还有哪些农产品需要检测荧光增白剂?

蓝景 除了鲜切蔬菜,还有哪些农产品需要检测荧光增白剂?

更新时间:2025-05-15      点击次数:30
  荧光增白剂检测仪除了适用于鲜切蔬菜外,还广泛适用于以下几类易被非法添加或沾染荧光增白剂的农产品检测,具体应用场景及检测重点如下:
 
  一、食用菌类(重点检测对象)
 
  食用菌因颜色洁白、市场价值高,易被不法商家通过浸泡荧光增白剂或使用含增白剂的包装材料进行 “增白” 处理,常见品种包括:
11.jpg
双孢蘑菇、鸡腿菇:重点检测表面是否因浸泡增白剂或保鲜剂而残留荧光物质。
 
  白灵菇、杏鲍菇:需排查包装纸、垫材等是否为增白剂处理过的材料,导致接触性污染。
 
  竹荪、银耳:尤其是干制产品,可能通过漂白工艺改善卖相,需检测是否存在荧光增白剂残留。
 
  二、水生植物与藻类
 
  部分水生农产品为延长保鲜期或提升色泽,可能被违规处理,需重点检测:
 
  莲藕、荸荠(马蹄):鲜销或加工前可能被浸泡在含增白剂的溶液中,去除表面泥土的同时 “增白”。
 
  海带、裙带菜:干制或盐渍产品若颜色异常亮白,需警惕荧光增白剂用于掩盖品质缺陷。
 
  水发产品(如毛肚、海参):部分不法商家可能在水发过程中添加增白剂,改善外观并延长货架期。
 
  三、粮谷类及其加工制品
 
  粮谷加工品若呈现异常洁白或均匀色泽,可能存在非法增白处理:
 
13.jpg
  面粉、米粉、挂面:检测是否违规添加荧光增白剂(如过去曾用于面粉的 “吊白块” 虽非荧光剂,但类似违规思路),或包装材料迁移污染。
 
  粉丝、粉条、腐竹:尤其是以淀粉为原料的制品,若颜色过于透亮、白度异常,需排查增白剂残留。
 
  大米、小米:抛光过程中若使用含增白剂的抛光剂,可能导致米粒表面残留,需检测表皮荧光反应。
 
  四、新鲜水果与表皮光滑的蔬菜
 
  表皮光滑、易吸附化学物质的农产品需注意:
 
  马铃薯(土豆)、白萝卜:削皮后若短期存放中使用含增白剂的保鲜剂,切面可能残留荧光物质。
 
  苹果、梨、葡萄:重点检测表面蜡质层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非法用于改善光泽度),或包装纸、保鲜袋迁移污染。
 
  黄瓜、茄子:鲜切或整果销售时,若表皮异常亮白或保鲜剂处理不当,可能存在荧光剂残留。
 
  五、干货与腌制品
 
  干货类产品因加工流程复杂,易被用于掩盖原料缺陷或延长保质期:
 
  干辣椒、黄花菜:若颜色过于鲜艳或均匀,可能通过漂白处理,需检测荧光增白剂残留。
 
  笋干、香菇干:部分商家为改善卖相,可能在浸泡或烘干过程中添加增白剂,需检测表面荧光反应。
 
  腌渍蔬菜(如泡菜、酱菜):若成品色泽异常透亮,需排查腌制过程中是否使用含增白剂的添加剂。
 
  六、其他高风险农产品
 
  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若质地异常洁白且无自然豆色,需检测加工过程中是否违规添加增白剂。
 
  茶叶(尤其是白茶、绿茶):少数不良商家可能通过漂白工艺改善茶叶色泽,需检测叶片表面荧光物质。
 
  中药材(如白芷、山药):部分根茎类药材为提升外观,可能经增白处理,需纳入检测范围。
 
14.jpg
  检测逻辑与场景适配
 
  风险特征:优先检测 高附加值、易氧化变色、需长期保鲜 的农产品,如食用菌、水发制品、干货等。
 
  检测场景:
 
  生产端:种植 / 加工企业自检原料或成品是否污染。
 
  流通端:农贸市场、超市对入场农产品抽样筛查,防范违规增白产品上架。
 
  监管端:工商、质检部门针对消费者投诉或高风险品类开展专项检测,如节日期间的干货、水发产品抽检。
 
  操作要点:结合检测仪的 双波长激发(254nm/365nm) 和 可见光对比,观察样品在不同光源下的荧光强度与颜色(增白剂多呈现强烈蓝紫色荧光),同时参考 NY/T1257-2006 标准比色卡,排除叶绿素等自然荧光干扰。
 
  通过对以上品类的针对性检测,可有效遏制荧光增白剂在农产品中的非法使用,保障食品安全。
 
欢迎您的咨询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
扫码加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 山东蓝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20002943号-10

TEL:19053605661

扫码加微信